top of page

​場次 T2-1

地點: L401 (崇文堂)

時間: 12/26 14:00-15:30

主持人:黃淑蓮博士(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助理教授)

T2-1

T2-1

地方vs.創作:從南臺灣人文歷史視閾下論演藝團隊跨域創作的現狀與發展

小組論壇主持人:顏鳳曦

發表人:陳慧勻顏鳳曦石志如

論壇摘要:

  「地方vs.創作」聚焦從「地方」 視閾討論南方演藝團隊如何思考藝術特色與定位、如何透過藝術創作回應或批判當代劇場的吸磁效應,就立足「地方」放眼「國際」思考,在地演藝團隊用他們對土地的情感深入描寫與創作屬於他們的故事,以「在地」舞蹈身體書寫當代,最後創造出獨特的舞蹈地景。本論壇集結三位南臺灣舞蹈工作者:陳慧勻、顏鳳曦、石志如(主持人),分別從三個主題探討南臺灣舞團在人文歷史與社會共構環境中,所呈現「在地」跨域創作之現狀與發展。(一)「具『地方感』的舞蹈劇場跨域創作」從雞屎藤舞蹈劇場以臺南林百貨及家族回憶《昭和摩登、府城戀歌》開始,如何尋找臺灣舞蹈其它面向的劇場型態,如何從題材上涉入更多元的臺灣時代;在身體質地重建上如何尋找「臺灣氣味」的身體呈現方式進行分享。同時論述臺灣逐漸失去「地方感」(sense of place)之危機下,我們又如何以具「地方感」的舞蹈面對全球化下的文化定位模糊?(二)「藉由作品「Identity」探討跨領域舞蹈創作的實踐」討論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的作品「Identity」在身份認同的議題下,如何以東亞地區獨特的水墨藝術為文化的象徵,將水墨畫至肢體再由肢體延伸至空間並結合劇場,並探討身份認同是無法標籤化,從虛像的錄像與實像的身體,在水墨與汗水的滲透與炫染下給出的意象,在黑白與虛實視覺間映照對於身份認同議題的思考。(三)「從『地方』看舞蹈工作者的身體論述與認同」聚焦七位南臺灣新生代舞蹈工作者在全球國際視野下,如何從「地方」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詮釋與認同?其困境如何反應在藝術製作?又如何闡述個人與社會間的對話?從執行案例依個人藝術理念在身體論述與認同方向進行問題意識的探索與討論。最後整合其他兩位主講者進行結論與討論,期盼為南臺灣舞蹈提供一個從「地方」思考舞蹈人文的方向。

 

關鍵字:地方、藝術創作、南臺灣演藝團隊、跨域創作

T2-1-1

T2-1-1

府城文學與城市記憶─具「地方感」的舞蹈劇場跨域創作

發表人:陳慧勻

摘要:

從2007年以臺南林百貨及家族回憶為素材的《昭和摩登、府城戀歌》開始,「雞屎藤」開始尋找能呈顯臺灣舞蹈其它面向的劇場型態,從題材上涉入更多元的臺灣時代;在身體質地的重建上,尋找帶著「臺灣氣味」的身體呈現方式。此外自2014年起,亦將府城及臺灣文學作家作品轉化為立體性的劇場呈現。當前的臺灣面對的是資本主義擴增下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語境,於是我們逐漸失去「地方感」(sense of place),也使得「地方感的重建」(re-establishing sense of place)成了草根組織行動抗衡全球化的重要策略。除了各地方的古蹟保存、都市再造、社區總體營造等的推行,「劇場的展演在地方感的再現與重塑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我們又如何試圖以具「地方感」的舞蹈面對全球化下的文化定位模糊?

 

關鍵字:臺灣舞蹈、全球化、地方感的重建

T2-1-2

T2-1-2

藉由作品「Identity」探討跨領域舞蹈創作的實踐

發表人:顏鳳曦

摘要: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提到:「集體創作可以更豐富,因為團體比個人主義的作品有力多了。」在當代舞蹈創作中,開放與自由對於創作者、表演者與製作團隊相當的重要。發展作品不應該只是編舞家一人的心血,在集體創作的思維下,創作可以打破獨權或界限與不同的藝術家、表演者、設計師、創作顧問…共同面對一個題材發展並且不斷的探索並融合,來養育出一個個創意作品。舞蹈創作跨領域,是在彼此的交集下衝撞出創新的形式並共存於作品中。舞蹈創作跨領域在尋求肢體於藝術創作中的各種形態並創作出具當代性意義的創作實踐。作品「Identity」在身份認同的議題下,以東亞地區獨特的水墨藝術為文化的象徵,將水墨畫至肢體,再由肢體延伸至空間並結合劇場。身份認同是無法標籤化,從虛像的錄像與實像的身體,在水墨與汗水的滲透與炫染下給出的意象,在黑白與虛實視覺間映照對於身份認同議題的思考。

 

關鍵字:身體、舞蹈創作、當代水墨創作、跨領域創作、Identity、身份認同

T2-1-3

T2-1-3

從「地方」看舞蹈工作者的身體論述與認同

發表人:石志如

摘要:

本主題聚焦南臺灣新生代舞蹈工作者在全球國際視野下,他們如何從「地方」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詮釋與認同?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如何反應在藝術製作?在作品中又如何闡述個人與社會間的對話?對當代又傳遞出什麼時代意義?本文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與自我陳述法,描寫七位南臺灣舞蹈工作者羅文瑾、董桂汝、李佩璇、張忠安、巴魯・馬迪霖、許程崴、石志如等,從他們親身執行的案例分別從舞蹈創作、跨界合作、推廣教育、多媒體創作等面向,依個人藝術理念在身體論述與認同方向進行問題意識的探索與討論,據此凝聚南臺灣舞蹈生態的發生論述與未來願景。

關鍵字:南臺灣、地方、發生論述、未來願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