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場次 T1-2

地點: L402 (崇禮堂)

時間: 12/26 11:00-12:30

主持人:曾照薰院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教授兼表演藝術學院院長)

T1-2-1

T1-2-1

拉邦動作分析(LMA)之行動驅使(Action Drive)於鋼琴觸鍵技巧教學運用

發表人:周愉珍

摘要:

  拉邦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是一種描述、分析、紀錄以及詮釋的一種語彙,目前在動作研究領域中,是一個最常被使用的分析方法,亦普遍被運用在舞蹈教學以及其他創意教學的模式中。研究者是一名鋼琴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遇見學生彈奏時不知如何運用力量於觸鍵上,使得音色不佳之外,手部肌肉容易僵硬與痠痛。所以習修拉邦動作分析時,學習到八個行動驅使(Action Drive),對於使用勁力的方法有了不同的理解,於是將猛擊(Punch)、輕觸(Dab)和擠壓(Press)動作模式應用於鋼琴觸鍵技巧教學,歷程中學生對於觸鍵時的力量使用,以及手指的姿勢有了新的認識。是以,本研究將再度融入拉邦動作分析的「行動驅使」,以非音樂班個別課學生,依初級、中級和高級程度各一位為研究對象,並使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四週課程研究,課程為每週一次,使用上課10-15分鐘,融合動作驅使的動作模式幫助手指暖身與音階練習。透過教師課堂觀察記錄、影音記錄、學生和家長回饋、研究諍友觀察和建議等來進行資料分析與反思。希望研究歷程中,學生可以運用拉邦動作分析的動作模式糾正彈琴手部姿勢、觸鍵用力方式與用力部位,並達到預防彈琴時的手部傷害,作為教師的研究者,也能融合動作分析的知識於鋼琴教學上。

 

關鍵字:拉邦動作分析、行動驅使、鋼琴技巧、觸鍵

T1-2-2

T1-2-2

跳跳老師的「多元人格」:一位兒童舞蹈教師養成之敘說探究

發表人:陳書筠

摘要:

  臺灣近年來有許多兒童運動體能館及兒童舞蹈教室,開始重視兒童藉由運動和肢體律動的相關課程來達到身心健全發展,並重視多元興趣的養成。研究者成長歷程中長期接受舞蹈訓練,而後進入到舞蹈教育與兒童體能教育的領域中,經驗到不同環境與角色轉換的教學狀態,而產生許多矛盾與困頓,因此開啟了一趟省思自身經驗如何適應外在環境轉變的追尋之旅,並省思未來應如何在重視學生學習需求下給予適當教育。

        本研究透過收集研究者自身在各個不同身份與教師角色間的經驗,以敘事分析整理出研究者在扮演每個教學現場角色時的反思,目的是理解自身如何處理自己教育態度與信念,孕育成一個適任舞蹈教師,並期待讓自己朝更完美的教師之路前進的成長敘說。

  研究內容以舞者、創造性舞蹈老師、兒童體能教練,及一名小教師資培育生的不同身分視角,以敘說探究方式從心理位移書寫自身經驗,而檢視自己如何在教育領域有更多的精熟與成長,結果發現(1)角色經驗使我越漸朝向心中嚮往的優秀舞蹈教育家;及(2)這些經驗包含了我在不同性質教育場域及教學環境的故事:教具與課程內容的設計、學生表現與特質、家長心態與引響力、學生學習後所獲得之能力等。

 

關鍵字:兒童舞蹈教育、創造性舞蹈、兒童體能、肢體律動

T1-2-3

T1-2-3

透過創造性舞蹈課程實踐的自我覺察與轉變─以自身舞蹈教學經驗為例

發表人: 方芊茵

摘要:

  研究者進入研究所後了解19世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並讓學習者透過自身的經驗獲取知識,研究者檢視自己習舞的歷程到現在教授幼兒舞蹈課程,總是以被動的學習模式,模仿舞蹈動作的外型,缺少讓學習者運用創造力、探索身體及自我表達,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將舞蹈課程跳脫過去的教學模式,透過創造性舞蹈的教學實踐與反思,重新定義研究者對於幼兒舞蹈教學的方式與理念,讓幼兒舞蹈課程不再只是被動式地學習,而是透過舞蹈讓幼兒探索身體、建立知識與相互合作等,並思考未來創造性舞蹈理論在專業舞蹈教育以及非科班舞蹈教育中運用的可能性。

  發表內容是以研究者為個案,探究自身嘗試以創造性舞蹈理論,進行教案設計、課程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分析教學者於創造性舞蹈課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自我覺察與教學理念的轉變,並依據Kaasila、Hannula、Laine及Pehkonen所提出教師轉變的重要元素(Kaasila , Hannula, Laine & Pehkonen, 2008, P.111- P.123),檢視自己透過創造性舞蹈課程對於自身於幼兒舞蹈教學理念及教學法的轉變,並更接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關鍵字: 創造性舞蹈、自我覺察、轉變、舞蹈教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