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場次 T1-1

地點: L401 (崇文堂)

時間: 12/26 11:00-12:30

主持人:徐瑋瑩博士( 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T1-1

T1-1

南臺灣專業舞者養成之歷史記憶與反思─以高雄在地舞團「舞之雅集當代舞團」為例

小組論壇主持人:徐瑋瑩

與談人:張崇富葉亮伶黃克茉王怡尹

論壇摘要:

  臺灣的舞蹈藝術史書寫主要是以臺北一地為範圍,舞蹈史中的現象幾乎都集中於臺北,臺北的舞蹈史也代表了目前臺灣的舞蹈史。然而,在南臺灣是否有不一樣的舞蹈史發生?亦或是引用與學習臺北模式?若是,臺北模式進入南臺灣後發生怎樣的轉變?這些問題有待討論與探索。本論壇將以解嚴後南臺灣第一個付薪的專業當代舞團「舞之雅集當代舞團」為例,說明南臺灣在1990年前後舞蹈藝術轉變的現象,以及促成此轉變的原因有哪些?「舞之雅集當代舞團」活躍於1989-1994年間,是解嚴後高雄舞蹈生態從舞蹈社邁向專業舞團的例子。為什麼此團能有異於當時高雄的舞蹈社而邁向專業舞團巡迴演出?這背後與1980年代整體臺灣的藝術(包含舞蹈)環境有極大的關係。

  本論壇將以「舞之雅集當代舞團」成立的時代背景與經營者(梁瑞榮與賴芳玉)的人際網絡和願景出發,邀集參與過此專業舞團訓練與演出的舞蹈人,從微觀的個人經驗討論此團對當時南部舞蹈教育,乃至跨界藝術發展的影響與貢獻。小組將採圓桌論壇的方式,由主持人(徐瑋瑩)引言說明「舞之雅集當代舞團」成立的關鍵人物、其背景與時代脈絡、與臺北舞蹈藝術界的連接,接著由論壇成員(張崇富、葉亮玲、黃克茉、王伊尹)討論個人在舞蹈社與舞團期間的經驗、收穫,與對舞蹈觀點之影響。由於成員目前工作於不同區塊之舞蹈藝術領域,可提供多元視角回憶與討論「舞之雅集當代舞團」的歷史貢獻。圓桌論壇討論的問題如下:

  1. 1950年代高雄民間舞蹈社即開始舞蹈教育工作,為什麼直到四十年後、將近1990年才出現以民間舞蹈社「舞之雅集」為班底轉型為專業舞團的「舞之雅集當代舞團」?「舞之雅集」在1980年代的經營方式與一般民間舞蹈社有何不同?

  2. 在當時資訊不如今日發達的情況下,「舞之雅集」與「舞之雅集當代舞團」經營的形式對舞蹈科班學生的影響有哪些?當時「舞之雅集」請了哪些國內外舞蹈師資?這些師資帶給南臺灣舞蹈學生怎樣的課程?對舞蹈學生有何衝擊?並打開舞蹈人甚麼視野?

  3. 「舞之雅集當代舞團」邀請哪些編舞者?這些編舞風格帶來甚麼刺激?對不同年齡層與社群的社會大眾有何影響?

  4. 三十年前這批舞蹈學生今日已在臺灣與國際貢獻一己之力,對比過去他/她們和今日學生的學舞環境與心態,這中間有甚麼大轉變?變化的原因是甚麼?過去的故事可能為今日舞蹈教育提供哪些反思?

 

關鍵字:南臺灣、舞蹈教育、專業舞團、舞之雅集當代舞團

bottom of page